近日股票杠杆实力明道资本分配,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湖州市统计局公布了湖州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024年,湖州预计GDP达4213.4亿元,增长5.8%,连续两年实现中等基数之上5.8%的经济增长。
然而,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上,湖州实际完成情况与2024年的既定经济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
无论如何,过去的2024年对于湖州无疑是个振奋之年。2024年尾声,沪苏湖高铁开通运营,是湖州近年来极为可贵的发展机遇,为湖州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湖州正在积极抢抓这一机遇,加强与上海等城市的联动,推进招商引资与人才引进工作。
站在2025年崭新的起点上,湖州能否唱出机遇之歌,令人关注。湖州明确了 2025 年的主要预期目标:GDP 增长约 6%。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州具备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和成本优势,且后发优势明显,作为环太湖城市,具有承接苏州、无锡等地技术辐射的良好条件,发展潜力巨大。下一步,如何真正发挥湖州的后发优势,在自身的特色优势基础上,加强与苏州、无锡、上海等城市的联动与合作,吸引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端资源来此集聚,将成为决定湖州发展效益的关键所在。
规模起速,质量不足
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和湖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湖州预计GDP达4213.4 亿元,增长5.8%,接近实现去年年初制定的2024年GDP增长6%的目标。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1 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6亿元,增长4.8%。
2024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为1336.3亿元,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服务业降低3.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及2024年7%左右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4.4亿元,增长3.9%,不及2024年6%左右的增速目标。
财政收支方面,2024年,湖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0.7亿元,较2023年的410.5亿元小幅增长0.1%,其中,税收收入为325亿元,下降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不及2024年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目标。地方财政支出为590.5亿元,下降2.7%。
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2024年,湖州预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7551元、50797元,分别增长4.2%、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53,较2023年的1.57略有缩小。
总体而言,2024年,湖州的GDP继续保持较好增速,但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上,与2024年的既定经济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反映出湖州的经济规模正在起速,但在经济增长质量和动能上仍有所欠缺。
“2024年对于湖州是挺关键的一年。”曾刚表示,沪苏湖高铁开通,使湖州与外界实现更好的互联互通,加快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转变为交通枢纽。同时,湖州在西塞科学谷等项目上与外界展开合作,慢慢改变了以往较为孤立的发展方式,开始更重视与外界合作,并逐渐建立起合作框架。
曾刚也指出了湖州当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湖州亟需吸引高技术产业落地、培育相关产业发展,以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布局方面,湖州重点产业的集中度有待提高。湖州的研发机构数量以及跨地区的科技、教育合作也也可以再提升,研发投入有所不足。
他指出,湖州民营经济尽管在湖州经济中占比较高,不过放在浙江省内来看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怎样凭借自身特色与优势,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和高技术企业入驻湖州,将成为提高湖州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
抢抓高铁机遇
沪苏湖高铁开通后,湖州与上海的通行时间缩短一半至一小时内;同时,一个“环太湖高铁圈”也有望形成,将拉近湖州与无锡、苏州等环太湖城市的通行距离。
接轨上海和环太湖地区,为高端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创造条件。目前,湖州正在积极拥抱这一重要机遇。
去年12月,湖州发布了《湖州市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行动计划(2024-2030年)》、《湖州南太湖科创走廊发展规划(2024—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与实施方案,计划接轨融入上海高端产业链与科创建设、推进南太湖科创走廊建设等,以推动产业升级与科创能力提升。
在沪苏湖高铁开通前夕,湖州还在上海举办了“上海活动周”,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带队与企业、商会、高校、社区等进行对接与交流。
据悉,2024年,在沪苏湖高铁开通预期下,湖州从沪苏方向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超70个,总投资达到675.2亿元,其中,八大新兴产业的项目占比达到45%以上。产业合作方面,湖州也已经与上海展开一系列合作,包括湖州南太湖新区与上海张江高科合作共建半导体产业园,湖州南浔区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打造长三角泛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园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湖州提出,2025年将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支持南太湖新区建设长三角产城融合示范地;推动长合区打造绿色智造新高地;建设高能级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
湖州明确了 2025 年的主要预期目标:GDP 增长约 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超 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超 5%,出口在全省份额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3.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 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
谈及湖州当前招商引资的举措,曾刚表示,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这一方向是正确的,但他认为湖州目前的招商策略与其他城市的做法趋同,尚未充分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而这对于招商非常重要。
曾刚指出,湖州地理区位优势显著,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又地处环太湖地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湖区经济效益好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华盛顿湖湖区、北美五大湖、博登湖湖区等,都是著名的创新高地与产业发展高地。”
他表示,湖州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及后发优势,将生态与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并加强与苏州、无锡、上海等城市的联动与合作,吸引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端资源来此集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离不开高端人才。湖州近年来围绕建设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相继推出“1113”招才引智工程、迭代“南太湖精英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吸引和支持高端人才来湖州发展。
据《 “1113”招才引智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湖州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三年内,筹集100亿元人才和科技投入,引进1000个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家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30万大学生。
去年,在沪苏湖高铁开通之际,湖州设立20亿元人才基金、发放“高铁年卡”及“人才一卡通”,支持在沪高层次人才来湖创业、来湖入乡发展。湖州还走入多个上海高校举行推介会。
一位湖州籍复旦大学在读研究生小雨(化名)告诉记者,自己身边那些学历比较高,在上海、北京或是国外求学的同龄湖州人,大多还是不倾向于回湖州就业;但学历相对普通的同龄湖州人,大多还是会选择回乡发展。
“我应该不会回湖州工作,因为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湖州这个水乡古镇确实单调一点。另一个原因是小地方是熟人社会,很注重人脉关系,看个人实力的成分可能会更少一点。”小雨表示,她也了解过湖州一些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人才需求,“这些用人单位对理工科人才的需求更多,文科生在湖州的就业方向确实比较少。”
小雨也向记者指出,尽管湖州目前人才吸引力度很强,但能不能长期留住人才还存在问题。据她所知,不少东北青年人才被湖州的人才政策吸引过来,但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留在湖州发展,而是将湖州作为去杭州、上海等周边一线城市发展的跳板。“因为湖州在教育等配套资源方面与杭州、上海的差距还很明显,他们考虑到子女的教育或者未来发展股票杠杆实力明道资本分配,会希望先在湖州做一些积累后,再尝试跳到杭州、上海发展。”